专业周到的服务
从事劳保用品生产、销售
专业人才,安全放心
正规专业的管理模式
走进成成中学校园,阳光洒在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留念碑上,为它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。留念碑静静矗立,英豪雕像似乎诉说着那段烽烟连天的年月,金色碑文则记录着该校师生解甲归田、保家卫国的英豪业绩。从阎氏三兄弟的悲凉故事到大青山上马队部队的短兵相接,成成中学师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绚丽华章。微拂的暖风吹过,似乎又听见战场上嘹亮的号角与昂扬的呼吁……
1949年5月20日,《人民日报》上的一则寻人启事,揭开了阎氏三兄弟的悲凉故事。阎焕春、阎焕景、阎焕曜,这三位成成中学的学生,在民族危亡之际,决然解甲归田,参与由成成中学师生组成的抗日游击队。他们转战晋西北,进军大青山,终究勇敢献身。他们的故事,仅仅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很多英豪业绩中的一个缩影。
全面抗战初期,八路军驻晋办事处、中心北方局、山西工委、八路军总部曾进驻成成中学,成成中学成为我国在华北抗日前哨日,在清源树立“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”,敞开举校参军、共赴国难的英豪之旅,时任校长刘墉如任支队长,参与义勇队的学生年纪最大的只要十八九岁,最小的才十三四岁,其间还有父子兵和不少兄弟兵;11月,改编为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;12月,改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4支队。
抗日战争期间,成成中学师生在我国的领导下,参与巨细战争300余次,毙伤敌人1500余人,树立10个专署和县政府,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绚丽华章。现在,在成成中学校史馆,后人能够从史猜中,重温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了解这支“特别”部队当年为国杀敌的勇敢和无畏。
大青山,这片坐落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,曾是我国抗日根据地之一。在这里,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长达七年的艰苦奋斗。
大青山区域山峦起伏,村落稀少,广阔的草原和高低的丘陵地带使得步卒举动缓慢;到了冬季,大雪飞扬,行军更是寸步难行。而日军和伪军凭仗机械化和马队部队的优势,举动敏捷,给游击队带来了巨大压力。在开始的战役中,缺少马队的成成中学师生吃了不少亏。
1938年11月,党中心作出组成大青山马队支队的指示。通过严格训练,师生终究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马队部队。他们白日荫蔽于山林,夜间下山搬运,脚印踏遍了大青山的每一寸土地。在敌我战役频频的年月里,部队人不脱衣、马不卸鞍,时间预备着战役。
1988年3月编印的《太原党史材料通讯》中,具体记载了一次包围战的惨烈。“包围后,通过一夜行军,第二天早晨在岱海滩北坡会集时,始知一连丢失过半,战马则丢失达三分之二,留在山上保护部队包围的重伤员悉数壮烈献身。”
1940年12月3日的《新华日报》上,在一篇对成成中学校长刘墉如的专访中,他这样描绘当年的艰苦:“冬季咱们没皮衣的指战员,常是买一张羊皮,傍边剪一个洞,套到脖上,再用绳子捆到腰中,腿上再绑两块羊皮,脚手耳朵冻坏的颇不乏人。”
1938年,300多名成成中学师生随部前进大青山,至新我国树立时,幸存下来的不到30人。至今,在内蒙古武川县建有大青山抗日留念馆和人民英豪留念碑,许多忠骨长逝于此,告知后人那段血与火的前史。
“太原城,晋祠旁,有我成成读书郎;明德懂事耀长夜,成己成人写华章。山河破,家国殇,解甲归田举刀枪;先生学子赴战场,不雪国耻不返乡……”这首波澜起伏、掷地有声的主题曲,来自系列电影《成成烽烟》,生动诠释了成成中学师生解甲归田、共赴国难的绚丽华章。
2011年,为留念我国树立90周年,中心电视台拍照了这部献礼影片,再现成成中学师生在抗日战争中的勇敢业绩。影片不仅是对前史的厚意回望,更是对那段峥嵘年月的崇高问候,鼓励着后人铭记前史,传承精力。
1995年,成成中学校史馆被太原市委、市政府颁发“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;2019年,又被山西省委、省政府颁发“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
2024年,成成中学迎来百年华诞。这所具有荣耀革命传统的三晋名校,矢志不渝地赓续着赤色基因,不断开拓创新,勇于面临应战,活跃寻求革新,以培育具有“报国心、责任心、同理心,学习力、创新力、领导力”的新年代阳光学子为方针,尽力打造一所“守人文底色、树科创特征、育大成才智”的高品质、示范性全国一流中学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任。根植于深沉民间传统文化土壤和光辉革命前史的成成中学,正以百年荣耀为柱石,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承载未来期望的成成人,为新年代的教育事业续写新的华章。记者 郭晓华 文/摄